參天之樹,必有其根;懷山之水,必有其源。行走世間,最重要的莫過于人品,而滋養人品最初的土壤,便是家風。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,家風教育是一件長久的事情,需要長期地投入;家風教育由無數個瞬間組成,需要從細節做起。記憶中,父母很少打罵我,更多的是言傳身教,躬親示范,希望我耳濡目染養成端正品格。其中有這么幾個道理,一直伴隨我成長,現如今步入職場兩年,亦受益匪淺。
身外之物,分文不取。
父親年少家貧,入伍前曾做過幾年木匠,為人正直本分,頗受鄉親們喜歡,平常各家有活也總記著他。再回老家,每每與父親一起出門,路遇鄉親,他們總會主動與父親打招呼,習慣性地喚父親小王師傅。鄉下的木匠,多需要到被雇傭的鄉親家中開展修補和制作,有時是從零到一制作,有時是小修大補,經常有鄉親家因忙農起早貪黑,留我父親一人在家工作。父親教會我的第一個道理:不管有無他人管理、監督,不是自己的東西,身外之物,分文不取。作為手藝人,重要的是身正、誠信。就算有時候被雇傭的鄉親有意無意測試的“錢財外露”,父親也定然不會有私心。
自工作以來,日常任務中常包含大中型儀器的試用與測試,測試結果對單位與儀器供應商是否合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,因此儀器供應商常會有“明示”和“暗示”,但我謹記父親教誨,不為身外之財蒙蔽,遇到誘惑就與儀器供應商溝通,講明原則;若有議價空間,請他們商議降價,同時保證質量。我深知與儀器供應商們合作的是單位,他們注重的是單位平臺,而非我個人魅力。婉拒的次數多了,儀器供應商們之間也會相互傳遞。工作起來,我也自然身正不怕影子歪。也能經受得住部門紀委的談話和考察。
甘于平凡,敢于擔當。
“平凡”需要堅守,這個時代需要有擔當有堅守的平凡人。父親考上軍校前,曾在廣西野戰部隊服役,廣西地區地形復雜、山林密布,野戰部隊晝夜連貫的拉鏈訓練更是“家常便飯”。父親常與我打趣,野戰部隊的訓練雖然辛苦,常常負重徒步幾十公里,依草而臥以地為席,但那時候天上的星星又多又亮,云朵觸手可及。父親常說千萬別小看單一枯燥的軍營生活,日復一日的訓練會抹去心浮氣躁,年復一年的堅守會鑄就錚錚鐵骨。后來,母親告訴我:“別看你父親個頭不高,當年在支援越南的動員大會上,他義無反顧寫過‘血書’;在駐港部隊成立之初,局勢尚未明朗之際,需要抽調人員,他毫不猶豫報名!
2020年,是猝不及防與“新冠疫情”狹路相逢的一年,也是我離開校園,走入職場的第一年。6月中旬,還在學校收拾行李的我接到單位領導的電話,詢問是否有空提前幫忙,一起參與珠三角及河口洪水期水文水質水生態同步監測,電話那頭的我沒有片刻猶豫。單位前輩強調這是時隔21年,珠三角再次進行洪水期深度“體檢”,重要程度不言而喻。從籌備階到采樣檢測,再到后期的數據匯總及報告編制,涉及水質、水生態樣品數量超過2300個,水質水生態數據量超過5萬個。大家并肩作戰和時間賽跑,齊心協力短時高效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。這不僅讓我看到了團隊的力量,更讓我想起父親說過的話:“做一顆合格的‘螺絲釘’,擰在哪里都要閃閃發光”。涓涓細流匯入大海才不會干涸,一人之力融入集體才更有分量。螺絲釘很小,但就在于每一顆螺絲釘的團結協作,不汲汲于一己之得失,才能保障集體這部機器的正常運轉。工作兩年,我參與的任務越變越多,但不變的是那顆盡力做好每一件平凡小事的初心。
終身學習,積極探索。
父親常說鄉下娃娃讀書難,獲取知識的渠道極其有限,所以他特別珍稀每一個能讀書的機會。課本是唯一的讀物,翻爛了,就粘起來繼續學;戰友那看到“新鮮貨”,為了不影響戰友復習,就借過來晚上學;軍校畢業分配后,在保證工作質量的前提下明確目標想進一步提升學歷,就沉下心周末學。世人常說人到中年,轉崗不易。但五十多歲的父親脫下軍裝從部隊轉業后,積極適應,始終秉承“退伍不褪色、轉業不松勁”的品行,新崗位主動學習新知識,扎實用心記牢做好,在第一年度的專業知識考核中,獲得了近乎滿分的成績。
老實說,研究土壤修復技術的我進入水利行業,頗有一種隔行如隔山的感覺。但是學習沒有盡頭,只有不斷學習,思路才會逐漸清晰。不懂質量管理體系,那就認真請教反復實踐,精益求精完成擴項任務;第一次做水生態調查評價,那就從野外作業到室內鑒定評價全流程參與,以專業的服務贏得業主認可;缺乏水利相關基礎知識,那就勤查多看,從下載珠江水文水利相關文獻、翻閱歷年水文年鑒到實操多普勒流量計,一步一個腳印地填補知識盲區。父親曾在送我的啟蒙讀物扉頁,寫下了“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”幾個字。小時候懵懂不解,長大才明白,知識浩瀚,學無止境。我一直以此勉勵自己不斷學習,努力進步。
家是最小國,國是千萬家。重視家風,不僅僅是懷舊,更多的是對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再認識、再提煉,弘揚家風的同時也是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。好的家風,是一種無法替代的道德力量,也是構筑和諧穩定社會的基石。
(王理/文)